<ol id="vxeus"></ol>

  • <strong id="vxeus"><blockquote id="vxeus"></blockquote></strong>
  • <optgroup id="vxeus"></optgroup>

      文物TalkShow|骨笛:延續3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符號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鄭茜 周玉州 發布日期:2023-07-14瀏覽(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閱讀原文

       


       

        

        文物名稱:骨笛

        年 代:卡約文化(距今約3000年)

        體 量:殘長15.4厘米

        出土地點:青海省西寧市西郊朱家寨

        收藏單位:青海省博物館

       

        作為古羌笛的前身,這截殘存的骨笛不僅是卡約文化農、牧、獵多種生產方式并存的體現,也呈現了羌笛作為中華民族延續古今的文化符號的傳承不息。

        這件骨笛的主人、作為資深牧羊人的古羌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傳承古今的羌笛

        羌笛,一個古老的文化符號。每當我們吟誦起“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的詩句時,一股幽幽古意就會升起,不禁讓人去想象那一支在中華歷史上輕輕吹起的古笛。

        現在,我們就看到了一支最古老的“羌人之笛”。它用鷹骨制成,出土于西寧市西郊朱家寨青銅時代的卡約文化墓地,笛身有8孔,學術界普遍認為這就是距今約3000多年前古羌人使用過的笛。

        鷹骨笛是古羌先民的傳統樂器。研究表明,古羌人有崇拜鷹的習俗。在早期原始宗教中,鷹被認為具有溝通天地的靈性。古羌人用鷹骨制作成笛子,希望借鷹的靈性與天地相通。今天,新疆、甘肅、云南、西藏等地的民族中仍有鷹骨笛流傳,其形制和吹奏方式與卡約文化鷹骨笛基本相同,這極有可能與古羌人的遷徙密切相關,同時也向我們呈現出一個古羌文化傳承古今的脈絡圖景。

        

        ▲鷹紋骨管,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卡約文化墓葬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

        古羌人留在歷史上的身影

        仰望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滿天星斗,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我們會看到哪些閃耀的星光?

        這里曾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先后有大地灣、馬家窯、齊家、卡約、辛店、諾木洪等文化類型,從距今8000多年一直延續到距今約3000年,對周人的崛起以及華夏族群的孕育和起源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創造這些文化的先民們,在后來適應地理氣候的變化過程中,逐漸分化出了一支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形態的后裔,即古羌人。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族群之一,羌人的分布范圍極其廣泛,支系極其眾多,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與炎帝有著幽深的關聯?!秶Z·魯語》稱:“炎帝以姜水成,為姜姓之祖也?!痹诩坠俏闹?,“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兩字相通。當表示族類和地望時,用“羌”;表示女性和姓氏時,用“姜”。這就顯示出炎帝與羌的內在關系。

        羌還與大禹有甚深關系?!妒酚洝贩Q:“禹興于西羌”;南朝宋裴駟《史記集解帝王世紀》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西羌’是也?!苯裉煳覈那甲宓貐^仍存有“石紐山”“禹穴”等遺跡。

        

        ▲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鎮石紐村石紐山上陽刻篆書“石紐”二字。(圖片來源:《文明》雜志2018年06期發,四川省北川縣文聯供圖)

        

        ▲北川羌族自治縣禹穴溝金鑼崖絕壁上楷書“禹穴”二字。(圖片來源:《文明》雜志2018年06期發,四川省北川縣文聯供圖)

        羌與周人也有著深刻的血緣關系。史載,周人來源于西北游牧部落,奉后稷為始祖,后稷母為姜嫄;而“姜嫄”之姜姓,就表明先周將自身的母系血緣追認為西羌的史實。

        中華畜牧文化的起源

        發現鷹骨笛的卡約文化遺址,被考古專家認為是古羌人的文化遺存之一。作為青銅時代中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文化形態,卡約文化與齊家文化具有承繼關系,因發現于青海湟中卡約村而得名,是青海地區分布范圍最廣、遺址數量最多的文化類型,目前所發現的遺址數量已超過1700多處。這里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骼與畜牧生產工具;出土陶器數量和質量明顯減少和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木制品和小件青銅制品。因此,卡約文化顯示了古羌人以畜牧為主體的經濟形態特征。

        

        ▲七孔銅鉞,卡約文化墓葬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

        

        ▲鳥鈴形銅杖首,卡約文化墓葬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

        為什么在曾經發達的齊家文化旱作農業基礎上,卡約文化卻走向了畜牧業經濟?——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據現有的研究成果揭示,畜牧業在青銅時代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變遷。距今3000多年前,全球進入冰期導致氣候巨變,在中華大地上原本濕潤的西北一帶變得干燥少雨??s文化畜牧業的興起,正是先民們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自然生態環境變遷的結果。史載,古羌人是中華歷史上最早成功馴養動物的族群之一,尤其是對羊的成功馴養,奠定了后世中國畜牧業發展的基礎。

        從歷史的大視野看,古羌的畜牧業文化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和適應能力,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新鮮血液,加速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虞夏時期,一部分羌人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進而遷居黃河以南。

        西周初期,羌人與周人締結密切聯系,幫助周武王推翻殷商的統治,建立起西周王朝,并逐漸吸收、融入周文化,使自己的族群不斷壯大。

        周幽王時期,羌之西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部分關中地區的羌人東遷至洛陽附近,后融入華夏。

        此后,羌人的遷徙更加頻繁和浩大,大量內遷和南移,內遷的羌人充分吸收中原文化,最終成為華夏的組成部分;而南移的羌人,則經由藏彝通道,與當地族群充分交融,演變成今天的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納西族、白族、拉祜族、傈僳族、景頗族、怒族等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諸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ㄎ恼戮幾裕核拇褡宄霭嫔纭逗我灾腥A: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

       

        作者簡介: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近年來主持“‘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表征體系研究”“民族文物價值體系建構研究”等課題,提出“中國博物館人類學”學科建設構想并構建研究平臺,引進并主編“博物館人類學經典譯叢”。

        

        周玉州,中國民族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目前主要從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實證及相關展陳研究工作。

        


        監制|顧群 楊新華

        統籌|劉佳 康坤全

        采寫|鄭茜 周玉州

        審稿|郭家翔

        制作|寇佳羽

      (編輯:馬永

      [字號: ]


      網站聲明
      本網站是國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主要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也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果您發現網站上內容不符合事實或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電話:010-82685629 電子郵箱:zgmzb@sina.com
      感謝您對我網的關注!

      最新新聞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
      <ol id="vxeus"></ol>

    1. <strong id="vxeus"><blockquote id="vxeus"></blockquote></strong>
    2. <optgroup id="vxeus"></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