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搬到這里之后,我們各族群眾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其樂融融,團結奮斗……”7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交流座談會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及相關參會人員談變化、說感受、話發展?!?/p>
昭通市,位于烏蒙山腹地,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貧困群眾大多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冷涼地區,是云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最難啃下的“硬骨頭”。
為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昭通市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包括萬人以上安置區9個,35.47萬搬遷群眾住進新居。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實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才是關鍵。近年來,昭通突出“融”的導向,從經濟發展、生活工作、文明建設、心靈契合等環節入手,把“共”字做活,寫好“交”字文章,全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打造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高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遷促融,同心共建幸福新家園。昭通市探索實施一步跨越的機制模式,打造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按照“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思路,“內涵式”推進市內易地搬遷,推動易地扶貧搬遷中的城鄉人口格局重構、產業發展結構重組、山區自然生態環境重塑。
以業促融,同心共奔致富路。昭通市用好用活300多萬勞動力資源,鼓勵支持各族群眾跨區域流動、到省外發達地區就業創業。與省外274個重點地區及1200余家企業建立了勞務協作長效機制,在東部沿海地區建立駐外人力資源服務站33個,常態化開展政策咨詢、法律援助、權益保障等精細化跟蹤服務,全市各族農村勞動力、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連續五年穩定在80%和85%以上。
以文促融,同心共享文化盛宴。昭通市積極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持續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引領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出一批深受群眾好評的文學作品,不斷推動傳統戲曲藝術傳承普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和妥善保護。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路線,以文旅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用中華優秀文化浸潤人心,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據悉,目前,全市9個萬人以上安置區、30個800人以上安置點已分別有4個安置區和3個安置點創建為全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本報綜合報道)
(編輯:郭史檸)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