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vxeus"></ol>

  • <strong id="vxeus"><blockquote id="vxeus"></blockquote></strong>
  • <optgroup id="vxeus"></optgroup>

      “總書記讓我們生活更加富足美好!”——來自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的報道
      來源:中國民族報 周宛霖 發布日期:2023-07-14瀏覽(10)人次 投稿收藏

        黑龍江,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

        夕陽落下,熊熊燃燒的烈火照亮了夜空,各民族村民圍著篝火,手拉著手、邊唱邊跳,用歌聲傾訴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愛戴和感激,以舞蹈展現篤行不怠的奮斗姿態,現場氣氛歡樂而熱烈。

        這是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赫哲族群眾過節的現場。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現有5000多人。在同江市,赫哲族主要聚居在街津口和八岔兩個赫哲族鄉。

       

        ▲感念(攝于2021年5月24日,八岔村)   同江市委統戰部供圖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八岔村看望赫哲族鄉親,了解2013年8月該村遭受特大洪災后重建情況??倳浉嬖V鄉親們,今后黨和政府還會關心支持大家。在村民家中,總書記深情地說,在祖國大家庭里,56個民族是親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勤勞奮斗,中華民族一定會更加興旺發達,各族人民生活一定會更加富足美好。

        “自那以后,赫哲族群眾把5月24日這一天當成節日歡慶,以感恩總書記讓我們的生活水平如東升的紅日越升越高?!卑瞬砗照茏遴l黨委副書記、鄉長孫中馗說。

        

        赫哲族人走上了幸福路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鄙鲜兰o60年代初,一曲《烏蘇里船歌》問世,讓越來越多人知道,在我國東北邊陲,有一群世代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

        2016年5月24日,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在這場喜雨中,赫哲族人民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這首幸福的漁歌再次唱響,傳遍四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笨倳浀脑?,刻在村里的墻上,更刻在赫哲族人的心底。

        由于近代以來的災害與戰亂,赫哲族人曾一度流離失所。新中國成立前,赫哲族僅存300余人。

        80多歲的赫哲族老人畢德仁回憶說:過去,我們赫哲族百姓沒有土地,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夏天扒下樺樹皮制成樺樹皮船下江捕魚,冬季忍著酷寒鑿開冰面捕魚充饑。

        “1952年,第一個赫哲族民族村八岔村(互助組)成立。1956年,第一個赫哲族民族鄉——八岔赫哲族鄉成立?!睂O中馗介紹說,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赫哲族人定居東北三江平原,生活安定,人口逐步恢復。

        “一個人口很少的民族,同樣成了國家的主人,這個民族的新舊社會對比很強烈?!被貞浧饎撟鳌稙跆K里船歌》這首歌的初衷,詞作者胡小石感慨地說。

        “赫哲族人雖少,但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我們。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赫哲族人的好生活?!碑叺氯收f。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赫哲族人道路越走越寬,生活越來越好。

        今昔對比,照見生活之變。

        “我們的生活就像《烏蘇里船歌》里唱的那樣,走上了幸福路?!薄翱倳浀牡絹?,帶火了八岔村,我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薄艾F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大家都愿意回來建設家鄉?!薄崞疬@幾年的變化,八岔村村民都會露出幸福的笑容。

      ▲這是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民居(2020年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如今,走進八岔村,藍黃相間的成排樓房錯落有致、安裝了路燈的村主干道路干凈整潔;農家書屋、休閑廣場成為村民們的最佳去處;伊瑪堪傳習所中飄出古老悠長的音調……烏蘇里江波濤依舊,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八岔村里唱響新興產業歌

        2018年夏天,“90后”大學生尤浩回到八岔村,創辦起同江市赫鄉田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從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學院畢業后,尤浩一直在同江市某機關工作?!翱倳浀絹淼哪翘?,我也回到村里迎接他?!泵看翁岬疆敃r的情景,尤浩還是難掩激動之情?!耙郧拔揖拖牖剜l發展,總書記振奮人心的話語更堅定了我的決心,我相信廣闊鄉村大有可為?!?/p>

        結合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和漁業資源優勢,赫鄉田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精心培育了鮮食玉米和魚制品兩個加工廠配套項目,帶動村民致富。

        “到了秋收的季節,我們不再為銷售犯愁,收回來的玉米直接進了村里的鮮食玉米加工廠加工,就等著賣個好價錢?!卑瞬泶遛r戶說。

        鄉里結合“農村英才”“四培養”工程,大力培養赫哲族致富帶頭人,引導致富帶頭人領辦村投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積極發展特色種植、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產業項目。

        七年來,牢記小康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囑托,赫哲族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拔覀円劳猩鷳B優勢,發展綠色訂單農業;依靠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漁牧產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睂O中馗說,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赫哲族不斷轉變生產方式,實現了從單一捕撈到漁農并重、再到多業并舉的跨越式變遷。

        2016年至2022年,八岔鄉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00元提高到21700元,八岔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102元提高到25579元。

       

        伊瑪堪韻味悠長

        “自從來了共產黨,我們的生活多美好”,赫哲族嫁令闊(意為“小調、小曲”)這樣唱道。

        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到來的那天,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吳桂鳳依然心潮澎湃,“在我們村,總書記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他和鄉親們親切交談,一一握手,大家都十分激動?!眳枪瘌P一直記得總書記的話語,“總書記贊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p>

        這幾年,吳桂鳳一心撲在伊瑪堪的傳承教學上。村里的伊瑪堪傳習所、線上的社交平臺都是她的課堂,有120多名學生向她學習。

        在吳桂鳳的帶領下,尤明芬、尤俊艷、尤俊宏等15名赫哲族村民深入研究伊瑪堪說唱技藝,創作多部文藝作品,并通過微信視頻廣泛傳授。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伊瑪堪傳習所,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吳桂鳳(后右一)向學員們教授伊瑪堪。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一首《遷徙歌》唱罷,吳桂鳳說:“我將這首歌翻譯成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希望能讓更多人聽到,因為我相信大家都會愛上我們赫哲族嫁令闊!”

        如今,八岔村組建了民間藝術團。隨著旅游業的日漸興盛,民間藝術團的人氣越來越高。50多名村民常態化參加演出排練,要是趕上有大型活動能聚起上百人,形成傳承文化、發展旅游互促共贏的良好局面。赫哲族歌舞史詩《烏蘇里傳歌》、舞臺民俗劇《赫哲婚禮》,都是這幾年編排創作的。

        “魚皮柔共獸皮夸,五色相輝映日華。裁作衣裳為襪線,天留文錦與漁家?!蓖砬逶娙松蛘籽|曾對魚皮和魚皮服裝有著這樣生動描述。歷史上,赫哲族人以魚為主要生產生活來源,形成了獨特的魚皮衣、魚皮畫等文化。

        走進海珠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這里不僅有游客,還有許多對赫哲族魚皮文化感興趣的大學生。

        “在人們的印象中,魚骨、魚刺、魚鱗沒有什么用處,但在我們赫哲族人眼中,魚的全身都是寶?!苯涍^合作社理事長王海珠的精心制作,魚骨、魚刺一步步變成了精美的手工藝品。

        如今赫哲族人打造文化全產業鏈,既增收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岔村創辦“赫金虐”“赫哲姑娘”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培訓工藝匠人54名,研發制作精品魚皮畫、魚骨掛件等手工藝制品,通過網絡電商和扶貧展銷周平臺銷售特色旅游產品,實現年銷售收入10萬元以上。

        守望太陽的赫哲族,唱響幸福小康“新船歌”?!翱倳涀屛覀兩罡痈蛔忝篮?!現在變化一天一個樣,我們都信心滿滿,相信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吳桂鳳說。

       

       

       

      (編輯:程艷

      [字號: ]


      網站聲明
      本網站是國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所收集的資料主要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也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果您發現網站上內容不符合事實或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電話:010-82685629 電子郵箱:zgmzb@sina.com
      感謝您對我網的關注!

      最新新聞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
      <ol id="vxeus"></ol>

    1. <strong id="vxeus"><blockquote id="vxeus"></blockquote></strong>
    2. <optgroup id="vxeus"></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