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正在進行胎體制作。
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卓有成效地全面展開。
非遺意識緣于文化自信
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水利工程和旅游業的興起等原因,在世界范圍內因此被毀掉的古跡有不少。如埃及在尼羅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壩,致使兩座千年神廟毀于一旦,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為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使之免于毀滅,從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開始,隨著世界范圍內對文化遺產認知的不斷深化,各種形態的文化遺產陸續進入人們保護的視野。2003年10月 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 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詳細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它所包括的范圍,以及保護的措施。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為保護自己的精神家園而開展的一項極其偉大的文化傳承工程。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標志,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程。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多年來的單項選擇性保護進入全面、科學的依法保護階段。這一方面得益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在國際范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影響;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文化的認知,特別是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因堅定的文化自信而更具包容性的眼光。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彌足珍貴。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間,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寶貴資源,是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保護好、利用好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續,對于當代文化創新,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民間歌謠的記錄整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些土風歌謠與正聲雅樂及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詞匯集為一,漢代以后竟逐漸成為士子無不研讀之“經”。它在收集、整理、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所形成的傳統,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應該看到,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統社會傳承中華文明根系的精神雖然一脈相承,但兩者無論內涵、外延和其影響的廣泛性都無可比擬。
今天,人們從探求自身文化身份、現實精神歸宿,以及未來文化走向的目的出發,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和參與保護的熱情。國家層面的倡導也引起社會公眾的熱烈反響。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并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保護實踐需要理論思考
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十分浩大、極其復雜的文化傳承工程。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非遺保護的情況下,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現代交通的拓展和延伸、計算機網絡的密集化、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向、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和集結、旅游業的持續發展等帶來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必然。人們在創造新的文化財富的同時,也在消解著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盡管生產、生活方式的高效、便捷是人們所追求的,但人們的精神家園與傳統文化的聯結也是不可丟棄、分割的。非遺保護的迫切性、復雜性、嚴峻性擺在人們面前。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要探求、分析非遺及其保護的基本規律,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思考和總結。什么是非遺?它的呈現形態如何?它到底有什么樣的價值?今天我們下這么大的力氣來保護它,究竟有什么意義?應該怎樣對非遺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而不是盲目地甚至是破壞性地保護?隨著保護實踐的深化,人們又面對新的需要回答的問題,如非遺項目的技藝、文化內涵與作品(產品)的關系,非遺保護與文化創意及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關系,非遺保護與展演展示、與互聯網的關系,等等。
非遺保護的要義是要著力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集聚,目的是要維護人類生活的完整性。非遺的活態性,就表現在它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傳承本身存在于日常生活,它的主體價值也通過其日常存在和傳承本身體現出來。只有當非遺表現為社區、群體、傳承人日常生活內容的時候,保護工作才真正有意義。當我們從豐富、立體的正確保護方式越來越多地走向將點綴式表演、創意性演化、熱點式消費及工具性利用作為主體來經營時,本末的錯位只會演變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慨嘆。以正確的價值判斷和保護方式為核心的一系列非遺保護中的問題,需要我們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和保護實踐的推進,不斷加深認知、不斷探求真義并從理論上進行回答。
而這種回答,需要我們的理論研究秉持對保護政策和實踐諸般事象的批判性眼光,去偽存真,保證保護工作能夠比較符合非遺傳承的基本規律。保障非遺傳承人及其社區(群體)對其項目持有按照其自然演變規律傳承的權益,而不是妨害這種權益,更不是越俎代庖。
非遺保護的科學實踐是在系統性社會整合中實現的,是不同行為主體通過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共同建構的結果。政府部門和包括理論研究在內的社會相關方面,作為保護主體的工作要旨是通過多種保護措施,順應和體現傳承人和社區(群體)的主體意志和主體價值,形成以傳承人為核心的非遺保護體系,保證作為傳承主體的傳承人及社區(群體)對非遺項目在持有、認定、傳承、再創造方面的主體和首要作用。
理論概括要有發現性眼光
雖然對非遺保護理論的批判性研究不可缺失,但我認為,對保護實踐的理論概括具有發現性眼光更加重要。這種眼光的缺失,是我們的理論建構浮泛無力的重要原因。非遺保護發展過程中涌現的許多問題,也在人們特別是傳承主體不斷創造的新鮮經驗中得到解決。非遺保護的實踐探索,是解決一切實踐發展問題的萬用良方。理論研究要有發現實踐者創造智慧的眼光,才可能在非遺保護實踐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者從2004年開始,歷經兩年時間編撰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以下簡稱《非遺概論》),并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這在非遺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無疑具有開拓性的意義。該書從國際、國內兩個視角,全方位系統深入地回答了人們面對非遺保護時所關心的一系列問題,而且還切實地為非遺搶救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宏觀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該書啟發人們更深入地思考有關非遺及其保護工作的理論問題,有助于指導科學地進行非遺保護的實踐,對于非遺保護人才隊伍的培養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政策框架下實踐層面的工作術語,而隨著保護實踐的開展,人們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概括,并借鑒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成果,不斷賦予非遺及其保護新的學術內涵?!斗沁z概論》作出的正是這樣的努力。這不僅對非遺保護領域自身的理論建設是一種嘗試性的探索,而且對非遺學乃至文化遺產學等新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也提供了思路和借鑒。隨著非遺保護實踐不斷發展,不少新的經驗和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概括。因此該書也多次修訂。如今,第四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奉獻給廣大讀者。
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也需要廣大讀者特別是處在非遺保護第一線的同仁的批評意見。我們期待在交流中獲得真知。
?。ㄗ髡撸和跷恼?,系原文化部副部長兼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編輯:文靜)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