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風箏制作技藝傳承人在展示“彩繪”工藝。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潘魯生(右二)與同仁們在黃山市做田野調查。中國民協供圖
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在展示“搖青”工藝。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貴州苗繡傳承人把手藝教給村民們。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守望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總書記關于“雙創”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為民間文藝事業開闊發展視野,提升文化高度,踐行文藝使命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性指導,使民間文藝事業消除了專業研究與現實實踐的隔膜,打破了保護與發展踟躕不前的困局,突破了傳統民間文藝賦能當代生活的瓶頸,使其在新時代、新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從搶救保護到傳承傳播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從成立之初,就將根本任務確立為“廣泛地搜集我國現在及過去的一切民間文藝資料,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20世紀50年代,掀起席卷全國的全民性民歌搜集與創作運動熱潮;到80年代,堅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學術立場,啟動《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調查編纂工作。進入21世紀,面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受到的沖擊,在馮驥才主席帶領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于2001年組織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木版年畫、民間剪紙、唐卡文化、傳統村落等一系列民間文化藝術的事象和載體,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建檔及出版、研究。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發展成為核心任務。我們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指示精神,啟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項目,由中國文聯牽頭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落實“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對古往今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進行系統化的收集與傳播,為民間的口頭文學、工藝經驗建檔存錄,立言存志。其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在全面搜集整理中國民間文學文本及融會貫通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甄選出版中國民間文學的原創文獻,為中華民族保留彌足珍貴的文化記憶,留存代代共享的民間文學大系?!吨袊耖g工藝集成》系統輯錄和整理長期處于散佚狀態的民間工藝,填補我國在民間文藝集成編纂方面的空白。這是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層面推進民間工藝的傳承和轉化,從而在文化傳承、工藝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從搶救保護到傳承傳播,我們還要以扎實的民間文藝實踐保持和激發民族民間關于生活之美的不懈追求與創造活力,使民間文藝有傳統、有生活,接地氣、再發展。
二、從書齋研究到賦能時代
幾十年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秉承學術立會的傳統,以嚴謹的學術研究作為民間文藝保護、傳承與創作發展的支持和保障,團結專家、民間文藝家開展理論研究、田野調研,創辦學術刊物并開展研討交流,為民間文藝的實踐發展夯實學理基礎,提供學術支持。民間文藝的研究整理特別注重田野作業,強調民間文藝采集與研究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包括“忠實記錄”的原則、“注意保留生動的民間語言”“把采錄和研究結合起來”等,將民族民間文藝的調研經驗、研究方法和理念貫穿工作實踐。進入21世紀,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實施過程中,還進一步建設完善田野作業的學術方法體系。
新時代,民間文藝的研究整理進一步向實踐應用拓展,使理論研究的成果不僅成為保護實踐的方法支持,而且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建構的核心推動力。
在當下,微博、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接受文化的主要平臺。在這些新興平臺上,民間文學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改變。民間故事、歌謠、史詩、諺語、神話傳說等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通過微電影、短視頻、網絡文學、手機游戲、文創設計等形式被激活,成為表達新時代、講述新生活的重要載體。
同樣,民間工藝的研究也進一步賦能“國風”設計,闡釋發掘民間工藝在視覺形態、工藝經驗、風格上的特色,促使其進一步轉化為國風設計的形態語言、風格韻味,成為時尚潮牌、生活潮流的文化表達。不少具有標識意義的民間工藝資源經過充分的發掘整理、研究闡釋,能帶動一方產業帶,或形成品牌的跨界聯合,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IP”。
民間文藝的研究從書齋走向田野,從文本走向實踐,在致力于構建中國民間文藝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同時,使民藝之物、民藝之理、民藝之美成為今天的生活內容、產業動能、文化動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在生活的土壤中扎根生長,開花結果。
三、從專業守護到社會參與
民間文藝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過去幾十年里,經過專業領域“傳幫帶”的經驗傳承、專業院校培養等,人才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果。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系統化建設和對傳承人隊伍的培育與扶持,民間文藝相關的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發展。
新時代,民間文藝事業從守護培養向創新性發展全面提升和拓展。民間文藝的活力不僅在于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還在于新生活、新文化、新人群;民間文藝的發展不僅需要專業人才、專業團隊的傳承接續、不斷發展,還需要最廣大的社會群體的自覺自信與關注參與;民間文藝的傳承不僅需要專業工作者的努力,還需要網絡時代“Z世代”、廣大青年群體的共同助力。因此,把民間文藝的傳承與提高結合起來,使民間文藝的美學傳統、文化精神不斷傳承發展,是時代賦予民間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近年來,為切實加強文化傳承,續寫生活史詩,續傳匠心文脈,中國民協在全國各地舉辦多種形式的“傳承人培訓班”,各地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專題性傳承人培訓活動持續開展。同時,積極推動參與高?!胺俏镔|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中小學“非遺進校園”,開展“我們的節日”等一系列由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構建民間文藝的美育體系,發揮民間文藝美化生活、滋養人心、潤物無聲的作用。
可以看到,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成為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珍貴資源,民間工藝賦能國貨國潮的時尚產業,民俗活動和傳統節日成為鄉村旅游等重要的文化體驗,民歌唱響中國鄉土藝術的最強音,民間舞蹈融入高校審美教育,還有民間文藝研究成果成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民間文藝回歸生活本質,回歸人民創造、人民書寫的本質,因而獲得創新性發展的無窮動力;也使得新時代的民間文藝事業,從專業化的守護傳承進一步向社會化的創新性發展深化和拓展。
中華民族歷史上,民間文藝的創作成果如星漢燦爛,我們要守望傳承,更要發揚光大。民間文藝的使命、理想和情懷要求我們扎根于生活的田野,投入時代的奮斗,從民間文藝的搶救保護、研究整理、守護培育之路向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新境界提升、向美好生活的廣闊征途前進。
?。ㄗ髡撸号唆斏?,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編輯:文靜)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