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雖小,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大大小小的文化遺產、歷史遺跡,記載著澳門的過去,也見證著澳門的發展。近日,《澳門功德林寺檔案和手稿(1645—1980)》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令澳門深厚文化底蘊在國際社會得到彰顯。這批文獻遺產有古籍、手稿、名人書信、字畫、老照片、貝葉經等珍貴文獻6000多件,年代主要是清初至20世紀中葉,也含少量明末典籍。功德林的文獻遺產印證了澳門在提升女性地位、推進佛教中國化以及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等方面的世界意義。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
沿著并不寬敞的澳門三巴仔街款款漫步,行至與三層樓上街的交界處,一座外觀毫不起眼的寺廟兀然進入視界——這就是無量壽功德 林(以下簡稱功德林)。在四周樓宇的“俯視”下,功德林顯得逼仄而謙卑。指尖擦過黃泥墻,推開半掩的門扉,跨過寺院門檻,梵音繚繞、云香氤氳的清涼世界突如畫卷般展開,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與我們不期而遇。
籌備與創建:禪凈雙修與追求“性別平等”
澳門佛教界向來有“三大叢林”之說,分別指媽閣廟、觀音堂和蓮峰禪院。與這3座聞名遐邇的寺院相比,功德林沒有雄偉的建筑,沒有能夠上溯數百年的悠久歷史,更沒有熙熙攘攘的游人和旺盛的香火。但這座小小的寺院卻擁有其無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故事要從功德林創建伊始講起。
觀本法師是創建功德林的關鍵人物之一。觀本法師原名張壽波,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青年時代與梁啟超等維新人士交好,參加過“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維新變法失敗后,張壽波攜家帶口留學日本。數年后回國,熱心實業,但稍受挫折。1914年,張壽波在上海玉佛寺幸遇常州天寧寺冶開法師,皈依門下,成為佛教居士,潛心凈土法門,法名觀本。1915年,觀本帶領家人來到澳門,為母親等人修“凈土”之便,建立張氏家族念佛道場——這就是功德林的前身。
《功德林創建記事木牌》《曲江張氏族譜》和功德林其他所藏檔案記錄下這座寺院的創建始末。1923年,與觀本家族有姻親關系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立者簡照南、簡玉階等,出資購買三巴仔街十三號和三層樓上街十四號,將張氏念佛道場拓建為女眾清修之所,定名為“無量壽功德林”,開啟功德林的創建工作。1925年,正在建設中的功德林改為慈善女修院,掛“臨濟鐘板”?!芭R濟鐘板”使這家原本以凈土念佛法門為旨歸的寺廟,同時獲得禪宗臨濟的血脈,從此禪凈雙修的傳統在這所寺院傳承不斷。1926年,功德林女子佛學院成立。
除著名實業家簡氏兄弟外,觀健法師和著名女居士張蓮覺也在功德林及女子佛學院的創建中功不可沒。據史料記載,觀健法師至少在1926到1928年間擔任功德林的住持,并出任女子佛學院院長。
觀健法師曾將通天街八號的兩間房屋捐獻給功德林,并以功德林第一代傳法僧的身份促成了臨濟血脈在這所寺院的傳承。張蓮覺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慈善家何東的平妻,護持佛教的著名居士。香港“東蓮覺苑”就是由她所創,傳延至今。張蓮覺對佛教的熱衷,主要表現在借助自身的經濟和社會背景,資助了不少港澳佛教修學場所。張蓮覺的女性立場,或許是促使她重視女眾佛學教育的原因。她傾力支持功德林女子佛學院的建立和運作,便是重要表現之一。
這座在眾緣和合之下成立的女子佛學院,首開嶺南女眾佛學院之先河,很快吸引港澳地區數十名女性入學修佛。這樣的創舉,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女性意識在澳門的崛起。需要指出的是,功德林雖然被定位為女子修道場所,但從來沒有排斥男眾的到來,這一點從多任住持均為男性即可看出。只是男眾的居住地設于寺院之外,生活方面與女眾互不干擾。
從張氏家族念佛道場到慈善女修院,以至后來建立女子佛學院、為平民女子開辦義學等,皆體現了功德林與當時追求“性別平等”的文明潮流同步。
功德林出家眾與在家眾合影(攝于1961年12月)。
曲折的發展歷程:愛國、進步與推進佛教中國化
功德林成立后,觀本肩挑管理重擔。1931年,觀本正式剃度,而后跟從虛云老和尚學習佛法。1932年,觀本從虛云受具足戒,隨即被任命為涌泉寺監院;次年又受三壇大戒,法名明一,成為虛云法師十大弟子之一。1932年,觀本在功德林全體善信的極力要求下,返回功德林主持工作。
之后,另一位著名僧人竺摩法師也來到澳門,并在功德林開展又一番影響深遠的弘法工作。竺摩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弟子,在佛教雜志的編纂和“人間佛教”的闡揚方面貢獻巨大。1939年,竺摩法師受“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之邀,赴功德林創辦佛學研究班,教授女眾弟子。除辦學講座外,竺摩法師在功德林的主要工作就是繼續編纂佛教雜志《覺音》?!队X音》月刊原本由竺摩法師等人于香港創辦,但隨著竺摩法師來澳弘法,編纂中心也轉移到澳門功德林。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稿件和費用常常成為困擾竺摩法師的難題,但他依舊砥礪前行。難能可貴的是,彼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竺摩法師以《覺音》為陣地,刊發大量宣傳抗日救亡的文章,以此鼓舞信眾的抗戰熱情。不幸的是,1941年10月,竺摩法師患了重病,因無人接手編纂和刊行工作,名噪一時的《覺音》就此???。
功德林所藏佛學手稿。
功德林所藏虛云老和尚筆記。
就在《覺音》??耐荒?,竺摩法師的講法活動在澳門引發了一場帶有“女性覺醒”的辯論思潮。1940年末到1941年初,竺摩法師講解《解深密經》,經中貶斥女性暗弱的內容引起女修眾的疑問,學習班隨即就大小乘經典是否輕忽女性的問題展開討論。竺摩法師一時難以正面回應,故寫信向弘一法師求教。弘一法師回函表示,佛經所說多針對古時印度的情況,當下需權衡折中,適時而用,切不可食古不化。女修眾的爭論和弘一法師的解釋,均可歸為澳門女性覺醒和兩性平權的重要事件。保存至今的一應文獻材料,也成為功德林重要而特殊的文化遺產。不僅在佛門之內,功德林的法師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更積極在社會上推動廢除婦女纏足的習俗,讓她們在身心上皆得到“解放”?!吨聢蟆返?9期曾刊登“澳門不纏足會章程”,提倡人之一正是觀本法師。
1945年后,不少高僧離開澳門,前往美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地進一步傳播佛教文化,也讓功德林的影響不斷擴大。
竺摩法師之后,功德林逐漸進入相對沉寂階段。直到2004年,戒昇法師擔任功德林住持后,情況才又有所改觀。隨著近年來戒昇法師同時成為澳門藥山禪院的當家,藥山禪院也被重修成配合功德林弘法的另一重要場所。戒昇法師還以功德林住持的身份,榮膺澳門佛教總會會長之職,又使功德林在澳門佛教界的地位得到提升。
檔案文獻豐富:凝聚澳門地區特殊而鮮明的歷史記憶
功德林這樣的歷史,為澳門積累下寶貴而特殊的文獻資料。除一般性的佛經典籍、哲學古籍和珍貴的貝葉經,以及通過購買和贈送獲得的藝術品外,更重要的是,功德林還保存了一批民國以來的重要手稿和檔案文獻,包括名僧賢達的親筆信件、佛學院的教學記錄,各類官方文書和牌記在內的檔案材料、照片等,總計2300多種、6000多件。其中既有諸如梁啟超等著名歷史人物親筆所寫的書信資料,也包括功德林和女子佛學院創辦過程中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官方函件,例如《功德林尼院肅眾清規》《組織功德林尼姑堂立案章程》等。這些檔案史料,較為直觀地反映了民國時期港澳女子佛學教育以及性別平權思潮的實踐,與世界性的女性運動遙相呼應,凝聚著澳門地區特殊而鮮明的歷史記憶,尤其受到當代文化人士的關注和推崇。
藏于功德林的貝葉經。
2013年開始,澳門文獻信息學會與功德林合作,正式對這批保存在藏經閣中的珍貴文獻展開清理和編目工作。隨后,學會以《澳門功德林檔案文獻(1645-1980)》為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區委員會提起申報。2016年5月19日,這批檔案材料成功入選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2021年,由國家檔案局出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澳門功德林寺檔案和手稿(1645-1980)》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在嶺南地區首創女子佛學院是功德林的一大特色和功績,“女性題材”自然成為功德林檔案最惹人關注的特征和躋身《世界記憶名錄》的關鍵。為了更好地挖掘這批材料在性別研究中的價值,2022年9月,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澳門世界記憶項目學術中心,在澳門城市大學舉辦“古典今耀——功德林文獻遺產與女性地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海內外學術界和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最終,《澳門功德林寺檔案和手稿(1645-1980)》于今年5月通過《世界記憶名錄》評審。世界記憶項目國際咨詢委員會副主席帕帕·摩馬·迪奧對功德林檔案給予高度贊譽,稱其是罕見的涉及女性題材的記憶文獻,有助于喚起公眾對性別平等問題的關注。
縱觀功德林并不算長的歷史,既經歷過奮發繁榮的時代,又經歷過若干年的沉寂和潛藏。如今隨著新一代僧人的領導和所藏檔案材料的重新發現,功德林在澳門這座東西文化交融的島嶼上,再一次煥發出時代的光輝。毫無疑問,“媽閣是座城”,而功德林與“她”的世界記憶折射著這座小城骨子里傳統而多元、包容而進步的性格和魅力,與城市一同款步前行。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