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湖北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大會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學校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湖北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承辦,來自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民族大學、漢江師范學院、湖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和湖北省域中小學等近200名代表參加會議。
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周剛主持。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宋發軍致歡迎辭并介紹了中南民族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特色,對民族教育的學術研究提出了展望,期待在湖北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帶領下推動湖北省民族教育取得新發展。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滕星、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王坤慶分別作主旨報告。滕星詳細介紹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的生成過程與理論主張,認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是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啟發下為推進統一多民族國家教育現代化作貢獻的教育理念,它是新時代更適切的民族教育范式,是一種有助于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模式。王坤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出發點,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民族教育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教育實現人的徹底解放。
在專題演講環節,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翠萍闡述了湖北省民族教育革故鼎新的新目標、推動湖北省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創新的新任務以及構建湖北民族教育話語表達體系的新征程,提出了“六個一”的任務設想:構建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創建一批特色發展中小學、職業教育發展一種新模式、創新教師補充的一種新思路、建立民族教育的一種新型智庫、培養一批教育人類學學者。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許鋒華闡述了國家統編教材彰顯中華民族鮮明特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價值意蘊,分享了國家統編教材遵循的價值指向、內容組織和形態轉化。她強調,在實踐中應著眼統編教材的橫向關聯,強化統編教材的縱向銜接,實現與其他各類教材的統一協同,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黃岡師范學院教授韋耀陽對湖北省黃岡市鄉村教育振興的現狀進行了描摹,對實踐難點進行了診斷和分析,認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教育是實現人才振興的根本途徑和重要保障。要以教育推進鄉村振興,緊扣時代脈搏、扎根鄉士社會、把握振興機遇,開展生命教育、重拾生活教育、探索生態教育,形成天地人和諧、教學做合一、家校社共育的大教育觀念和大教育格局,重新煥發鄉村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汪丞以自身實踐與調查案例為切入點,分享了民族地區學前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發展意義、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在經驗分享環節,武漢西藏中學校長黃寶源、宜昌市長陽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趙愛華、武漢江夏區東湖路學校副校長何宗興、武漢市漢口回民小學校長李雪梅等分享了學校辦學經驗,彰顯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特色成就,為湖北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借鑒。
此次大會通過選舉產生了湖北省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新一屆理事會。湖北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王建梁從政治的高度、學術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出發,總結了此次會議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對湖北省教育學會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進行了角色定位與功能展望,表示要依托平臺建設與學術交流,打造湖北省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促進湖北省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
(編輯:李翠)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