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因為它植根于中國悠久的農耕文明,融匯了先進的農學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千百年來在指導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就利用土圭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并以此確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節氣。秦漢時期,古人在測量日影的基礎上,將太陽黃道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確定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終定型。
古人將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氣”,“節”和“氣”交替出現。二十四節氣與自然節律、農耕生活緊密相連,很多節氣諺語都提醒人們在生產上早預防,生活上早準備,比如“夏至種豆,重陽種麥”等。
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生活的指南,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還衍生出一系列節令風俗。比如遍布全國的立春鞭春牛,還有湖南湘西的趕秋節、貴州石阡的石阡說春等,這些活動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創造。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短片中,就看到了二十四節氣,外國人也從中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節氣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都與節氣有關。今天我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節目、文創產品中,甚至爺爺奶奶的養生食譜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雨水宜吃甜、立夏應食苦,這些節令飲食有助于我們調理好身體,順應自然規律。
總之,二十四節氣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著農事活動、生活節俗、時令飲食等多個方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青少年一定要傳承好、發展好節氣文化,讓世界感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民俗風尚。
(編輯:馬永)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