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上的建筑形態蔚為大觀。世界古代三大建筑體系中,只有中國建筑體系首尾相貫、一脈相承,延續了3000余年。
由于歷史上我國各民族不斷地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各民族建筑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昭示了中華建筑是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大成。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條件懸殊,建造材料不同,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分化為土、木兩大體系。窯洞就體現了黃河流域“土”文化特點,而吊腳樓等干欄式建筑則體現了長江流域“水”文化特點。兩者交流滲透,形成了土木共濟的建筑特點。幾千年來,我國木構建筑體系從未中斷。
我國各族人民還善于就地取材進行建造。傣、景頗、德昂等民族的竹樓,通透輕盈。彝族的土掌房厚墻平頂,樸實優美。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鋪設屋面、砌筑墻體,藏族、羌族以石塊構筑碉房。游牧民族還有“穹廬為室氈為墻”的移居建筑傳統。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中華大地以木結構建筑為主體、多種地方形態并存的建造文化體系。
中華建筑蘊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價值理念。比如,在建筑選址、布局、形制、用材等方面講究“天人合一”,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就體現了天地、住宅與人的和合秩序。講究“因地制宜”,古典園林等就體現了對環境的利用。講究“家國同構”,建筑空間也要體現宗法禮制秩序。
中華建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典范。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有助于我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新時代的詩意棲居、美麗中國建設。
(編輯:馬永)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