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活動中,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選送的《陽光下的麥蓋提》等6部作品獲獎。本報“民舞流韻”專欄特推出本次評獎活動相關作品賞析,以饗讀者。
新時代新疆舞蹈的“創作突破”——觀男子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
新時代新疆舞蹈的“創作突破”
——觀男子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
戴虎
《陽光下的麥蓋提》劇照。 趙廷璽攝
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中,《陽光下的麥蓋提》聚焦社會現實,以熱烈奔放、活力四射的動人表達,描繪出新疆人民在黨的關懷下沐浴幸福陽光的生活風貌,最終以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獲得本屆評獎活動的最高分。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先生評價該作品取得了新疆民族民間舞蹈舞臺藝術創作的重大歷史性突破,其核心關鍵詞就在于“創作突破”。
《陽光下的麥蓋提》的創作突破,首先體現在剛勁有力的刀郎節奏與粗獷豪放的山東鼓子秧歌的巧妙融合上。
新疆人民喜好歌舞,強烈的地域辨識度、濃郁的藝術風格、多彩的民俗風情,已然是現代新疆舞蹈舞臺藝術創作的審美范式。固有的節奏型、傳統的舞蹈姿態與步伐、符號化的服飾妝容,也都成為新疆歌舞的一種典范。但這種“范式”和“典范”,無疑也成為新時代新疆民族民間舞蹈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難點?;蛟S正因為如此“高難”,才更顯得《陽光下的麥蓋提》的“難得”。
情動黑土地
——評舞蹈《姥姥的田》
田旭偉
舞蹈《姥姥的田》劇照。 趙廷璽攝
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評獎活動中,長春人文學院創作的東北秧歌舞蹈作品《姥姥的田》,通過獨特的律動、豐富的舞臺手段和真摯的情感表達,使觀眾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感受。舞蹈聚焦新時代鄉村振興這一時代主題,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傳統舞蹈形式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濃濃鄉情與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情懷。
舞蹈《姥姥的田》將“姥姥”和“田”隱喻在“我”的情感表達中,在短短6分多鐘的舞蹈中,“姥姥”經歷了一生的變遷,“我”也如麥穗般茁壯成長,人物形象塑造得親切感人且意味深長。舞蹈以“姥姥”命名,凸顯了“我”作為當代人的主體表達立場,也使舞蹈呈現出當代審美的表達訴求。同時,作品巧妙地帶動作為“我們”的觀眾與故事講述人“我”一起追尋這段回憶,從而使舞蹈在風格定位和主題表達上兼具當代性和共通性。
舞蹈在舒緩的音樂中開始,“姥姥”走入麥田的背影,讓觀眾跟隨“我”的言說視角,在鋼琴、小提琴、單簧管等樂器演奏中進入“我們”共同的記憶。伴隨著秧歌動律,“姥姥”的形象愈加清晰,從老年瞬間變成在田間勞作的青年,從懷胎十月到背著孩兒在田間玩?!@一幕幕觸動人心。
有一種精神叫“愚公移山”
——舞蹈作品《移山》觀后
潘晶
《移山》劇照。 張曦丹攝
?“嗨~呀嗬~呀嗨~”,一聲聲鏗鏘的呼喊響徹劇場,一個個矯健的身影在舞臺上躍動,他們目光如炬,眉宇間透露著不屈與堅毅;他們拳似鐵錘,動作中散發著剛勁與力量,使人仿佛穿越回那遙遠的時空……近日,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獲獎作品《移山》精彩上演,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震撼。
由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選送的舞蹈作品《移山》,其靈感源自《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年近九十的愚公,為改變交通閉塞的生存環境,立志要移走“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雖然被智叟嘲笑“汝之不惠”,但他認為“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為此,老愚公親自帶隊,動員全家老小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移走。愚公移山精神詮釋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發圖強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這也正是《移山》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
作為近年來山東舞蹈創作的優秀代表,《移山》以鼓子秧歌的動態韻律為基礎素材,在保持“穩”“沉”“抻”“韌”動作質感的同時,使舞蹈語匯有效擔負起表情達意之功能,塑造了一群帶有粗糲之美的“移山者”形象。
在生命的曠野中奮勇向前
——觀男子群舞《絕塵》
劉欣雨
《絕塵》劇照。演出單位供圖
一束白光之下,幾名手持韁繩、策馬揚鞭的草原騎士結隊而出。他們以燈光為日月、以幕布為山川,將一方舞臺化為萬頃草原,將人與馬合二為一,在奔赴遠方的道路上,一往無前……近日,由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表演的蒙古族男子群舞《絕塵》,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終評演出中精彩亮相。該作以灑脫豪邁的舞動之姿,精彩生動的舞臺演繹,彰顯了草原男子的陽剛之氣,也展現出內蒙古地區“人馬兩相伴”的民族情感。
有著“馬背民族”之稱的蒙古族,與馬結緣甚早,相處甚密。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命中,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馬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文藝創作的經典素材。舞蹈《絕塵》便是從馬文化入手,將人與馬融為一體,借由舞臺表演藝術展開文化解讀。作品先是引馬入舞,自燈光亮起的那一刻,便可見一位身著騎裝的男性舞者在暗影中仰身望天,后與眾人作騎馬狀。在馬步、刨步、碎步等步法和隊形的交替變換中,展現出走馬、套馬、勒馬、賽馬等馭馬場面,繼而塑造出經典的草原騎士形象。舞臺上,原野間,數匹駿馬成群結隊,馬背上的男子英姿颯爽。他們一路奔馳,一路遠望,在生命的曠野中奮勇向前,在奔赴遠方的征途上盡顯豁達與豪邁。
值得注意的是,草原騎士并非該作唯一的舞蹈形象,從舞者的服裝造型以及舞姿體態上可以看出,這些騎士同時也是一匹匹縱橫草原、肆意奔跑的駿馬。他們既如拔山扛鼎的壯士一樣沉穩雄健,又似逐日追風的駿馬一般迅捷機敏,人似馬,馬似人,雖無真馬上舞臺,卻能見馬亦見人。編導正是通過靈活的舞蹈動作編排,配合巧妙的服裝造型設計,使人與馬在舞臺時空疊合互換,最終達到人馬合一。
板兒響 “舞”快書
——男子群舞《板兒一響當哩個當》觀后
張怡雯
《板兒一響當哩個當》劇照。 趙金懷攝
“當哩個當,當哩個當,閑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鴛鴦板兒錚錚作響,山東快書侃侃而談,一群山東漢子踩著鼓點,踏著節奏,以鼓子秧歌的方式演繹大家耳熟能詳的說書故事,以幽默風趣的舞蹈展現民間曲藝的詼諧內容。
男子群舞《板兒一響當哩個當》是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活動中有著較強辨識度的作品,充溢著濃郁的地域風格。八分鐘的舞蹈被四段山東快書分成四段內容,重新演繹廣為流傳的經典劇目《武松打虎》,是舞蹈與快書相結合的一次突破。
引子部分,板兒聲響,一個調皮的男孩偷跑出來聽書,他穿越人墻等待好戲開場。此時,說書人突然開講,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舞者)紛紛上前,仔細聆聽接下來發生的離奇故事。第一段舞蹈以群舞的形式表現人潮逐漸聚集的場景,通過“側耳聽”和“左右看”這兩個動作,反映出“觀眾”對于山東快書的好奇之心。
演繹平凡而豐厚的人生
——評藏族舞蹈《三個老阿佳》
范文昊
《三個老阿佳》劇照。趙金懷攝
“這條路走了一輩子,這里的小草和石頭都認識我們了。腳下憨厚的石頭,快被牦牛吃光的小草,還有撿不完的牛糞,見證著我們不褪色的友情?!庇芍醒朊褡宕髮W舞蹈學院創作的舞蹈《三個老阿佳》,以人文地理文化紀錄片《極地》中的三位老阿佳為原型,以藏族傳統舞蹈動作為元素,通過巧妙的語言設計與細節處理,生動地刻畫了三位老阿佳勤勞、質樸的藝術形象,并著重表現老阿佳們跨越半個世紀的深厚友情以及她們樂觀、積極、豁達的生活態度,是近些年藏族舞蹈作品中富有新意的一部。
阿佳,在藏語中是大姐的意思,而老阿佳多指年齡在50歲至60歲的中年女性。在以往的藏族舞蹈作品中,老阿佳很少作為主體形象出現。原因在于,從舞蹈表現力來看,這一主題形象在編排上面臨的限制較多。若是在舞蹈語言設計上過于簡單、直白,就會導致觀賞性不高;若是動作過于豐富、花哨,又似乎偏離了人物的真實形象。但在《三個老阿佳》這部作品中,編導通過準確的形象捕捉與藝術塑造,使舞臺上的老阿佳既有生活的溫度,又具備藝術的高度。
作為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無疑是關鍵。該作中,編導通過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準確地把握老阿佳的外在形象與內在性格,并盡可能地還原老阿佳生活中的真實形象。舞臺上,三位老阿佳身著顏色相近的藏族傳統服飾,但在頭巾顏色的選擇上,編導則富有創造性地采用了黃色、紅色和綠色。這種設計并非只是簡單地制造一種視覺差別,而是編導有意借此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戴有黃色頭巾的大姐沉穩、嚴肅,戴有紅色頭巾的二姐自信、愛美,戴有綠色頭巾的三姐活潑、好動,她們頭巾的顏色恰恰暗合了三者的性格。
竹竿挑起的瑤族浪漫
——觀瑤族舞蹈《瑤山夜語》
康可可
《瑤山夜語》劇照。 謝江波攝
瑤族舞蹈《瑤山夜語》取材于廣西賀州市平桂區瑤族民間文化習俗和婚戀傳統,藝術再現了情竇初開的瑤族青年男女在瑤山月夜下,從相識相戀到走向婚姻的過程。平桂瑤族至今仍然保留著古樸而又獨特的生活習俗,尤其是與竹樓息息相關的婚戀習俗。該舞蹈正是以竹竿為主要道具,靜靜地述說瑤族青年的幸福和甜蜜,讓觀眾陶醉于愛情的本真,感受一場瑤族風情的視聽盛宴。
在靜謐的夜空下,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群舞演員在舞臺中央,用身體構建的人字形“情人房”。房內的瑤族姑娘正在小憩,或許是被屋外的動靜驚醒,她推門出外察看,重重的門軸聲劃破了夜的寂靜,原來是愛慕者正攀在一根竹竿上向自己示愛?!盁o竹不成瑤”,舞蹈伊始,最核心的道具——一根長約8米、杯口粗的竹竿就出現了。借助竹竿,群舞演員通過造型組合及隊形變換,不斷再現生活場景:山坡上、小橋上、屋檐下、窗欞邊……情隨景遷、情景交融,生活圖景和人物情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意境,極大地引發了觀眾的聯想。
這根竹竿也有著極強的舞蹈語言功能。姑娘和小伙分別緊抓竹竿的兩端,時而騰空,時而滾地。這種表演一方面拓展了舞蹈的空間維度,產生視覺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外化了戀愛中的瑤族青年如鳥兒一樣自由自在的愉悅心境。當小伙被竹竿托到空中,離地前還用腳勾起自己心愛的姑娘,兩人如同蕩著秋千,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觀者產生對美好愛情的無限憧憬和向往,而此時竹竿托起的也是觀眾對這對瑤族青年幸福未來的美好祝愿。
(編輯:張雪娥)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