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山林區紀事
李青松
阿爾山天池。 阿爾山林業局供圖
阿爾山
頭一次來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的人很容易蒙圈。怎么回事呢?
因為阿爾山有兩個概念。其一,阿爾山林業局;其二,阿爾山市。一個是林區概念,一個是行政概念。
在行政版圖上,阿爾山市就是阿爾山市;而阿爾山林業局就有點復雜了。它地跨阿爾山市、扎蘭屯市和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管理和經營的森林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森林總蓄積量為4775萬立方米。此外,另有人工造林面積124萬畝。站在高處遠望林區,林海茫茫,云霧縹緲,浩瀚無邊!
在地理上,阿爾山是一座山嗎?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阿爾山有山,比如,三角山、玫瑰峰、特爾美峰,但阿爾山不是山,也不是峰?!鞍柹健笔敲晒耪Z,意思為熱的圣水,或曰熱的圣泉。
可是,阿爾山的圣泉、圣水從哪里來的呢?地下!往大了說,是從地球母腹中咕嘟咕嘟往外冒出來的。時光流轉,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幾萬萬年,那熱氣騰騰的泉嘴,總是歡歌酣暢,日夜不舍,噴涌不歇。
然而,地下的事情從來都是跟地上的事情相連的,即便圣水也不例外。水潤萬物而不爭,但是不爭的水,并不意味著水流是永不枯竭的。阿爾山之圣水,需要地球母腹的不斷創造,也需要大興安嶺森林的持續涵養。
如此,阿爾山林業局的存在,就被賦予了特別的使命和意義了。
阿爾山林區及其生態地位有多重要呢?看看地圖就清楚了。阿爾山林區位于大興安嶺主脈西南麓,與蒙古國接壤的國境線就有83公里,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和蒙古草原等四大草原的交匯處。這里分布著松葉湖、杜鵑湖、石兔湖、鹿鳴湖、松鼠湖、眼鏡湖和烏蘇浪子湖等天然湖泊。同時,阿爾山林區還是哈拉哈河、伊敏河、柴河等上百條河流的源頭,廣袤的森林涵養著飽滿的水脈,汩汩滔滔,奔流不息。
美國生態文學作家繆爾說:“森林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p>
在草原與森林的邊緣,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呢?森林與人類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當你看到在森林與草原之間,那些童話般的曬著太陽的草卷兒;當你看到落葉松、蒙古櫟投映在哈拉哈河中清晰的倒影,答案便會一一呈現。
云上森林
劉慧娟
大興安嶺秋色 于霄輝攝
生命從不同的方向來,卻不約而同地向同一個方向去。呼吸之間,森林是人類最初的記憶,也是人類依賴的殿堂。
——題記
“云,云,看那些云?!?/p>
隨著一聲興奮的驚呼,所有視線“唰”地從波浪起伏的草原,轉向白云變幻的高空。
是??!那些云,太不同了。無論是平面或立體的,靜的或動的,都是那么恣意和純潔。而天際線,就在不遠的前面,引導著你,激發著你,督促著你,啟迪著你。感覺走不了多遠,就可以一步登上蒼穹。
這份遼闊,是對塵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滌蕩,也讓人因為沒有生出翅膀而遺憾。
一
車過牙克石,直奔東南而去。地貌由草原漸變為林區,色彩也由單一的綠轉向光彩奪目的斑斕。
雖是八月下旬,還有金黃的麥子在陽光下翻涌,油菜花開得正艷,不長穗子的青稞,散發著油光的綠色。草原上,一群群牛羊自由地散落在草地上,一派祥和富饒的北國風光??梢钥匆娺h一點的草原,卻又將綠色的生機折疊起來,打成了一個個草卷,和大興安嶺波浪起伏的地形相呼應。草卷蓬蓬松松地,有規則地排放,像裹著無邊的想象,進入人們的視野。當地人介紹說,那些草卷是用機器卷起的鮮草,放在地里曬干,等到白雪覆蓋大地,這些草卷便是牛羊過冬的飼料。草卷與偶爾掠過的幾處紅色屋頂的“木刻楞”,詩意地構成一幅幅草原油畫,美不勝收。
大自然的美,總會啟發和造就具有藝術氣質的人們。畫家、雕刻家、攝影家如此,就連許多建筑大師,也是自然的崇尚者。美國著名的草原式住宅設計者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其設計的草原式建筑被人們奉為經典并成為建筑樣本,表達了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向往。無論哪一類藝術家,其作品創作都出于對生命的熱愛,不只是人類的生命,可能是一幅畫,一個雕塑,一棵樹,一條河,一座山。但凡我們去欣賞一種事物的時候,只要融入生命的主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蒜頭果
李青松
蒜頭果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堪稱植物中的“大熊貓”。它不是蒜頭結的果,而是結的果子像蒜頭般。蒜頭果在植物學上獨屬獨種,沒有兄弟,亦沒有姐妹。蒜頭果非常稀有,僅生長在滇東和桂西的一些石灰巖山地中。云南省廣南縣舊莫鄉是目前世界上蒜頭果分布和保有量較多的一個鄉鎮。
很久以來,蒜頭果一直生長在深山中,鮮為人知。直到19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植物志》中首次對蒜頭果進行了描述:“蒜頭果,別名山桐果?!奔爸?985年,《云南日報》發表了新聞報道《價值萬金的蒜頭果》,蒜頭果才開始引起植物學家的注意。
許多人并不認識蒜頭果。蒜頭果木材呈暗紅色,屬于硬木,不翹,不裂,不折。早年,廣南民間不知道蒜頭果的珍貴,就常用蒜頭果木頭蓋豬圈。當然,也常用蒜頭果木頭做床,結實耐用。
然而,蒜頭果更大的好處是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據專家講,蒜頭果含有大量的神經酸。神經酸是什么?最初,神經酸是在鯨魚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物質,它能修復被損傷的大腦神經,還能改善和促進微循環系統活性,有助于神經細胞生長和發育的功能。專家研究發現,人體自身不能生成神經酸,只能靠食物攝入。于是,科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含有神經酸的動物與植物。比較數據顯示,含神經酸較高的植物還是蒜頭果。
為了認識和了解蒜頭果,2019年深秋的一天,我來到廣南縣舊莫鄉安勒村。安勒村后山上生長著一片蒜頭果林,面積若干畝。若干年前,縣政府專門頒布了法令,把此地劃定成蒜頭果保護小區。
一條山路蜿蜒曲折地通往后山。我和縣長等人兩眼緊盯路面,邁開雙腿,小心謹慎地行進著,路上時不時遭遇牛糞。偶爾,旁邊樹叢會簌簌地晃動,叮叮當當的牛鈴聲傳來,卻不見牛。
打鳥兄弟“變臉”記
曾緋龍
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萬鳥嶺。 資料圖片
在我國第二大候鳥遷徙通道的核心區域——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采訪,“萬鳥嶺”是非去不可的。
萬鳥嶺以前叫打鳥崗,嶺上隨處可見類似地窖的洞穴,這些就是以前村民捕鳥時駐扎的網堂。
從“打鳥崗”嬗變為“萬鳥嶺”,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的改變,而是反映了人們對鳥類及大自然的態度發生的可喜改變?! ?/p>
一
在萬鳥嶺,我采訪了曾經在這里名氣很大的“捕鳥王”曾昭富。握著老曾的手,感覺到他的手掌特別粗糙。老曾展開手心手背,滿是累累傷痕。舊疤加新傷,那都是候鳥啄的。
曾昭富首先向我介紹“千年鳥道”的由來:一方面,營盤圩的北面是海拔2120米的羅霄之巔南風面,南面是海拔2061米的齊云山,西面是海拔2042米的八面山,三座高山特殊的地貌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導航參照。另一方面,在這三座高山間,形成了一條46公里長、39公里寬的“高山隧道”。在這隧道中,每年秋分前后常會形成自東北向西南、清明前后形成自西南向東北的強勁氣流,候鳥正是利用這股強勁氣流飛越羅霄山脈南遷北徙。它們從西伯利亞的繁殖地,到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冬地,進行跨越洲際的遷徙,最遠距離可達2萬公里,其遷徙場景堪稱地球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
每年秋、春兩季,上百萬只候鳥聚集于遂川西部山坳。營盤圩作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關鍵點,候鳥就更多,場面也更加壯觀。
曾昭富說,平時自己在家務農,每到候鳥遷徙時節,就參與環志工作。目前,環志站在建設新樓房,他兼材料保管員。
通過他的介紹,我知道在“千年鳥道”上捕鳥的網有兩種:一種叫粘網,粘網有一個網兜,一般是順著風向、順著鳥飛來的方向。鳥一旦撞網,就可能掉到網兜里頭。還有一種叫打網,這種網一般8米高、20米寬,網眼比較粗,很適合捕捉一些個頭較大的鳥類。
又見漆水河
閆會作
漆水河有水了。這是我今年回到故鄉最欣然的事了。
遠離故鄉在外工作40年,漆水河干涸了40年。每次回到故鄉,看到原本清秀的河道,成了一條枯竭、臟亂的干溝時,心里總是悵然若失。那種心情如同整個家鄉都蒙上了一層灰塵,變得蓬頭垢面一樣,讓人不忍面對,又難以割舍。當這一次回鄉再見河水清清、嘩嘩涌流時,欣喜與感慨難以言說。太不容易了!干涸了幾十年的一條河,終于又活了。
漆水河是我的母親河。然而這條滋養著故土、哺育我長大的母親河,卻在我前腳離開,后腳就斷了流。幾十年的干涸,幾乎讓我淡忘了她清秀的模樣,也使我再見她歡快流淌時,雖說與記憶相去甚遠,卻依然興奮異常,從心底涌上一種難得的欣慰和愉悅。
漆水河又名漆水,古稱姬水,是渭河較大的一條支流。河流發源于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流經麟游、永壽、乾縣、扶風等縣,至武功縣白石灘入渭河,長約200公里。她的歷史像她的身軀一樣蜿蜒曲折?!对娊洝ご笱拧ぞd》是記述周王朝起源和發展史的一首詩,其中就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意思是說,周人發祥于“土”,盡管古公亶父帶領先民挖窖打窯,卻不能安居生存,只能“自土沮漆”了。這里的“土”和“漆”其實都是指漆水河,只是“土”是上游,“漆”是下游罷了。而下游的“教稼臺”,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敖碳谂_”相傳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周人先祖后稷教授先民稼穡的地方,這一農業古跡,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由此可見漆水河的古老,及其流域開發之早了。上游的九成宮遺址,是隋唐兩朝皇帝的避暑勝地,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史稱文采書法“雙絕”,一直被譽為楷書典范之一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就立在這里。漆水河不僅滋潤故土,養育先民,也孕育了文明。
古老的漆水河在進入我的家鄉前,在蒼莽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只是一道蜿蜒曲折的深溝。與眾多縱橫交錯的溝壑相比,這條溝如同一道毫不起眼的細小皺褶,自北至南曲曲折折而下,只是在進入乾縣境內,從龍巖寺旁邊的峽谷噴涌而出后,才變得豁然開闊。龍巖峽是漆水河沖開劉家山后形成的一段峽谷,峽窄而陡,寬不到百米,兩岸巖石側立,河道幽曲,巨石如林,水流穿過,轟鳴如雷,回聲悠遠,素有響水潭之稱。而河水干涸后,露出嶙峋巨石,參差林立,倒成了石林一景。峽西半塬有寺,因峽而名“龍巖寺”,寺下峽底有泉,水溫可浴。漆水河出龍巖峽,發出最后一聲咆哮后,就到了關中盆地,也到了我的家鄉,河水再無猙獰洶涌,恬靜悠然、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寬敞的川道中,無阻無礙,忽東忽西,南去約25公里后,一頭扎進了渭河的懷抱。
沙地水源
冷杉
初春,走進科爾沁沙地南緣,那一簇簇新綠之間,無不書寫著生命的頑強。印象中,沙地里的沙子并沒什么驚奇之處,然而,沙子里流淌著的水源是那么的清澈、潔凈而又甘甜,那是沙地里流淌著的血液??!那也是沙地里一切生命的源泉。
清溝水
從科爾沁左翼后旗潮海蘇木前場子到后二十家子村相距4公里的低洼地帶,流動著許多沙丘。在這些沙丘之間,斷斷續續地流淌著一道水系。人們無法確切地考證出這道水系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只知道水系是從科爾沁草原西部的大清溝方向而來,世世代代滋潤著流域內沙地人的日常生活。
這道水系曲曲彎彎,被流沙阻隔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水泡子。人們給這些水泡子取了好聽的名字:草泡、菱角泡、白沙泡、壓葫蘆泡等等。
有人說,這道水系是在科爾沁草原出現沙子以后就有了的,但那時水邊生長的植被要比現在蔥蘢得多,水勢也比現在浩渺得多。這道水系的上游是臺吉營鄉大泡子和蓮花土鄉的蓮花泡,源頭都在大清溝。
大清溝山高樹密,林海莽莽,自然條件非常好,尤其是大清溝水庫長期以來以盛產魚蝦而聞名。記得我小時候經常向往能吃到大清溝水庫里肥美的鰱魚,偶爾吃過幾次,那種鮮嫩香滑的味道至今難忘。
大清溝的水流到下游的菱角泡和白沙泡后就斷流了。全域流程約40公里,水邊生靈濟濟,水草豐盈,人與自然共同演繹著綠色的交響曲。
沙潛流
沿后二十家子村小學校園左側的蒲草泡南下,約4公里長的低洼地上,有一條人工水壕連接著流動沙丘之間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其作用是雨下多了的時候向下游泄洪。
可是,在我的記憶中,這些水壕似乎沒起到太大的作用。平時,根本看不到有多少水從壕溝中流過,只是雨下得特別大的時候,水才順著壕溝淌上一天半天。然而,就是這一天半天的流水,給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提供了極好的捉魚機會,并且次次都收獲頗豐。
沙地植物
冷杉
沙地里的古樹。 朱敬偉攝
科爾沁沙地南緣,天高地闊,白沙耀眼,沙丘起伏,沙海連綿。沙丘間,大小水泡縱橫,星羅棋布,水源豐沛。沙山、沙崗、沙坡和水域邊緣,綠樹掩映,雜草叢生,山花遍地。
樹
入春以后,陽面沙坡上的積雪漸漸融化。遠處,沙地與天邊接壤的地方,地氣在慢慢升騰。山黃榆、山里紅、山杏、小酸棗,野兔、山雞、沙斑雞、毛腿雞等,凡是在沙地里生存生長的動植物,無不浸染在逐漸升高的氣溫里。
沙地一隅,站立著一棵存活了幾百年的山黃榆,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年年伸展新枝,笑傲沙海。
在眾多沙地植物中,山黃榆家族存活的年限可謂久遠。一直以來,它們以樹大根深、皮糙肉厚的優勢以及頑強的生命力,世世代代抗擊著風沙的肆虐與侵襲。
這棵老山黃榆,每年都要脫掉一層皮。當干熱的西北風每每吹落了它滿頭枝葉的時候,人們一次次地認定,這回它的命可能是保不住了,于是便提來沙泡之水,懷著沉重的心情,最后再灌溉一次。而當春風吹過,春雨下過,天清氣朗、風和日麗之時,人們卻見它還頑強地活著。它那經過了幾百年冬去春來、風云變幻的老樹干,樹心雖然枯朽了,但它的冠枝,依然保持著枝繁葉茂的生命狀態。直到今天,老山黃榆遮覆地面的冠幅至少有上百平方米。
偌大的沙地,留存了這么一棵山黃榆,實屬奇跡。它堅韌的品格與旺盛的生命力正像沙鄉人一樣,無論生存環境怎樣惡劣,都無法阻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新新聞